横琴前海南沙齐头并进,大湾区金融高水平开放“走廊”串珠成链
作者:小微 发表于:2025年05月15日 浏览量:50956

横琴前海南沙齐头并进,大湾区金融高水平开放“走廊”串珠成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一条面向世界的金融高水平开放“走廊”正在形成。

沿着深圳滨河大道自东向西,经过河套,链接前海,经深中通道或虎门大桥串起南沙,折向南而至横琴,广东自贸区各大片区、各大合作区串珠成链,以金融高水平开放带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多节点探索新的发展密码。

最新的动作,是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简称“南沙金融30条”)。

这意味着,以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为支点的金融支持政策矩阵已基本形成。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及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这里提供了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厚实的产业土壤。“外贸第一大省”广东,连续39年外贸稳居全国第一,去年迈上9万亿元标志性大台阶。

以此,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正在大湾区形成特色模式和路径,它以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互联互通为核心目标,从推动贸易自由化到资本要素流动便利化、最终迈向制度对接规则衔接的三级跳。

受访专家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这一历程是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独特探索。大湾区的金融开放路径呈现出鲜明特征:以实际应用场景为驱动,通过试点探索积累经验,以“管道式开放”逐步打通跨境金融通道,最终向制度型开放和平台型开放升级。

支撑金融开放创新

横琴、前海和南沙等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的金融专项政策均已落地。

2023年2月,“金融支持前海30条”“横琴金融30条”落地,成为“横琴方案”“前海方案”相关重要战略部署的配套政策。

2025年5月,“南沙金融30条”正式发布,成为继横琴、前海之后,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的第三份重磅金融专项政策。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发现,上述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的金融高水平开放政策各有侧重,但均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特色,以支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为目的,而非着重强调金融要素市场跨境互联互通。

前海依托深港现代服务业定位,着力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横琴聚焦粤澳特色产业,强化对中医药、会展商贸等领域的定向支持;河套则依托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定位,重点布局前沿科技领域,打造深港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南沙作为省会城市的枢纽,依托广东制造业第一大省的优势,更突显“产业+金融”协同开放。

“大湾区金融合作的核心与重点,应是为大湾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双赢合作提供与成本、风险相匹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与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及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表示,“南沙金融30条”将“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建设”作为第一项重点任务,背后是金融制度与区域禀赋的深度适配。金融只有服务于实体,背靠庞大的腹地,才能实现湾区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南沙凭借广阔的珠三角腹地及万亿级产业集群,其金融开放更注重发挥枢纽辐射效应。”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表示,通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试点衔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资源,既服务先进制造业升级需求,又为大湾区构建“全球研发+湾区转化”的产业生态提供金融基础设施支撑。

受访学者认为,大湾区金融开放与其他区域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背靠中国最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创走廊,这使得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离岸金融创新等政策能快速“穿透”到研发、生产、贸易等实体环节。

事实上,扎根产业链、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在横琴、前海及河套等平台的金融创新中已初见成效。

例如,前海推出“港企贷”破解深港科创企业跨境融资难题,河套“科汇通”试点打通科研设备跨境租赁通道,横琴借助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一年内实现超1200亿元跨境资金高效流转。此次“南沙金融30条”聚焦海洋高技术产业、航运业等特色产业的政策导向已非常明确。

由此,四大平台的政策逻辑正逐步清晰——扎根产业链,以区域优势产业为锚点,通过“政策工具箱”的持续扩容,将金融开放深度嵌入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实体领域,构筑起“一平台一特色”的产融协同生态体系。

多元民生金融服务

上述多个“金融30条”专项政策先后出台,均强调服务民生。

如,横琴和前海都将民生金融放至政策首位;新出台的南沙“金融30条”强调,“加强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支持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强调‘民生优先’,体现出大湾区金融开放‘场景驱动’的重要特征,从真实业务场景和实际需求出发,以政策突破实现试点型探索和管道式开放,再通过总结经验、优化模式进而实现制度型开放、平台型开放,并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也是大湾区金融开放路径的不同之处。”余凌曲说道。

目前,粤港澳三地居民跨境往来密切,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越来越多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消费、生活,从而衍生出跨境开户、支付、置业、就业等多元金融场景,随之出现的跨境金融问题也亟待解决。

根据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发布《大湾区跨境金融发展报告(2024)》,大湾区着力在跨境支付、跨境交易、跨境信用融资、跨境财富管理、跨境保险、跨境执业等方面畅通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基于现实民生需求开展各类试点型探索。

在跨境支付领域,港澳居民异地代理见证开户试点银行不断扩围,从前“开户难”的港澳居民可在港澳试点银行通过代理见证方式开立内地个人Ⅱ类、Ⅲ类银行账户,前海、南沙还在探索试点开展信用卡视频面签。横琴“金融30条”还在全国首提“允许澳门元在合作区作小额支付使用”。

为推动跨境信用融资便利化,粤澳/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成为大湾区数字化跨境数据基础设施,截至2024年底,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已在大湾区9大城市广泛应用,累计服务多个银行的18个分行机构,连接2万个银行网点。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已上线5个业务场景,连接超过10家场景机构。

跨境财富管理方面,“跨境理财通”为大湾区内地和港澳投资者,建立了一个通过区内金融机构体系建立的闭环式资金管道,从去年2月至今年2月,参与“跨境理财通”的内地投资者从2.71万人激增至9.33万人,港澳投资者从4.63万人增加至5.20万人。

民生金融服务的意义还在于,它会牵引带动其他领域的深度金融合作。

“随着更多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生活、创业,一些更加深入的金融合作也随之而来。”余凌曲介绍称,“例如港交所首次在前海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正是因为民生金融先导入后,吸引很多香港金融人才在前海工作、生活,才能为深港合作发展国际化交易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再如,在提高港澳居民跨境支付便利性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理想试验场”也承载着跨境支付与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探索的重任。2024年,境外人员在深非现金支付交易1.46亿笔、198.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78%。

场景驱动金融创新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南沙金融30条”政策发布会表示,政策支持是外力,自立、自主、自强是内因,意见的出台是关键一步,但更重要的是用足、用好政策支持。

受访学者认为,当前阶段需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产业对外开放试点应用场景,并更为主动地深化与香港的协同联动。

“金融监管未来应进一步支持地方大胆进行试点创新,为金融开放创造更多实际应用场景。”肖耿说。

余凌曲也表示,“场景驱动”是大湾区相较于其他区域的优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制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并最终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场景达到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目的。

“目前,大湾区多个平台之间的政策协同已初步建立起一个试验性的机制,港澳与内地之间‘管道式’开放模式,植入一个支持跨境资金有序流动可控的‘水龙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各种金融创新尝试。对于潜在风险可及时调控,从而避免对整体系统造成冲击。如果没有这样的缓冲地带和风险防控体系,开放的步伐势必会更加谨慎。这也是大湾区制度创新的优势所在。”余凌曲说。

肖耿认为,目前内地的金融监管已经走在了前列,尤其是“南沙金融30条”在金融开放方面的探索相比其他几个平台更进一步。下一步应积极主动地利用香港作为离岸中心、人民币离岸枢纽的优势,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抓手,加快与香港形成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目前港币与美元挂钩,香港在美元体系下的金融功能已十分成熟,但由于本地人口和市场规模限制,仅靠香港难以支撑起一个有深度的人民币金融市场,这就需要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协同。”肖耿表示。

肖耿建议,两地金融业应该主动帮助政府与实体经济开拓新思路、创造高质量实体经济项目,并在香港与内地四大平台之间探索实行企业跨境“双总部”特许运作机制。

以产业场景,驱动金融开放创新,通过试点探索和管道式开放积累经验,逐步升级为制度型、平台型开放,并最终实现经验的复制输出。这种渐进、务实的制度演进模式,正为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探索发展新范式。